在当今数智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时尚产业。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涌现,对于服装专业特色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如何培养适应数智时代的服装专业特色人才,已成为当前设计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2024年7月27日,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2024年度会议暨数智时代服装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论坛在桂林召开。此次会议由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承办,得到了浙江凌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旨在凝聚学界力量,共同剖析数智时代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主动拥抱数智化时代教育发展新趋势。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专职副主席朱少芳、黄萍,兼职副主席戴鸿、卞向阳、吴洪、苏永刚,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李超德,金顶奖设计师、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李小燕,浙江凌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CEO刘郴,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助理、代理秘书长王莹,学术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吕越、徐青青,主任委员王永进、王朝晖、李正、李海兵、邹奉元以及执行委员、委员、会员、特邀学界和行业领域的众多教授学者、设计师14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设计教育学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教育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策略,深入探讨了当下设计教育的更新迭代、尖端技术的融合应用,以及创新能力与跨学科技能的培育等重要改革方向。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专职副主席朱少芳主持会议,她首先对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委员和会员们表示欢迎。向长期以来一直为推动协会工作以及服装教育和产业发展辛勤付出各位专家和委员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广西师范大学和浙江凌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对大会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通过此次会议,委员们深度交流,共同探讨特色人才培养和行业前沿话题,对教育和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产业中心总监、学术工作委员会总干事李菲在《学术工作委员会2024年度工作总结》中,首先介绍了学术工作委员会的历史、组成以及职责,并对今年学术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开展情况以及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等项目工作进行了汇报。她表示在这个大变革的背景下,学术工作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和执行委员不负众望,积极组织和参加行业活动,以专业影响力带动和影响全体会员共同发展,在推动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工作中做出了贡献。未来学术工作委员会将不断完善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在学术引领、人才培养、院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的作用。
《服装设计师》杂志高级编辑郝娟娟在发言中表示,本刊是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官方刊物,是服务协会各委员会,服务所有会员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学术委员会,本刊非常期待和学术委员会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本刊的目标是聚焦行业热点,紧跟学术前沿,服务产业,服务学科建设。希望通过这本刊物去强化纺织服装领域的学术阵地,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打造一个服务于全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推动行业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总干事王潇宣读了第六届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选举办法及候选人提名条件,经大会审议,通过增补执行委员及委员名单。
增补委员名单
(按姓氏笔划排序)
亓 延 济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王 文 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服装设计系主任、副教授
李 敏 河北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史 慧 内蒙古工业大学轻工与纺织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负责人、教授
张瑞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服装系主任、副教授
张 洽 浙江科技大学服装学院服装系主任、副教授
金继宏 吉林技术工程师范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周志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服装艺术系主任、副教授
高明君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服装系主任、副教授
姬 静 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服装染织设计系副主任、副教授
彭 梅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主任、副教授
由左至右依次为:卞向阳、吴洪、高明君、张洽、王文、史慧、李敏、亓延、周志鹏、彭梅、姬静、金继宏、苏永刚
协会副主席、深圳大学博士生导师吴洪教授,协会副主席、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馆长、东华大学卞向阳教授,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苏永刚教授为增补委员们颁发证书。
增补执行委员名单
(按姓氏笔划排序)
易 城江西服装学院副校长、副教授
陶 辉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院长、教授
崔荣荣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程 琦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系主任、教授
由左至右依次为:戴鸿、朱少芳、易城、陶辉、崔荣荣、程琦、黄萍、李超德
协会专职副主席朱少芳、协会专职副主席黄萍、协会副主席、西安工程大学副校长戴鸿教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李超德教授为增补执行委员们颁发证书。
会议主旨演讲环节围绕《数智时代服装专业特色人才培养》展开,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深圳大学博士生导师吴洪教授主持。他表示,服装设计教育是一个最紧随时代和面对未来的学科,学术委员会针对这一学科特性拟定了《数智时代服装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前沿话题,在此展开交流,这将会为推动该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朝晖教授以《AI时代的设计创新》为题,谈到ChatGPT的出现促进了AIGC技术的蓬勃发展,提高了效率和创意水平,推动了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但AI也存在缺乏情感与体验、跨学科思维、冒险精神与直觉等问题,而人类的创造力正好可以补齐这些方面。在人才培养中,院校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多感官体验,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实验,探索不同材质的质感和特性。并将艺术史、文化研究、心理学等课程纳入服装设计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崔荣荣教授表示,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以具有“创新创意创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着力打造高素质复合型服装专业人才,形成了时尚人才培养“艺工结合”与“产教融合”的鲜明特色。近年来,学校利用校地合作横向项目为切入口,将实践的意识植入时尚人才培养教学当中,在学术与市场中探索与平衡,完善教育与行业的关系链。
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李海兵教授以《数字+时尚艺术新生态》为题谈到,设计教育体系在人工智能时代全业态的快速变革的当下,需要进行系统性梳理和认识。设计教育者要分析在时尚进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寻求如何回应所产生的新问题,抛出有趣的共同话题,以此来激发更多的灵感和应对的策略,同时对未来设计教育和发展的路径和方向进行一次有益的讨论和反思。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博士生导师吕越教授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到,喜爱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材施教在人才教育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通过内观明确自己的特点并强化成与众不同的特色。她以教学课程为例谈到,“品牌模拟”是央美时装设计创立之初设立的系列课程,通过向大师学习、向生活致敬、向内明迈进三部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
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丁玮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服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为主题,她指出AI技术日益成为引领生产力变革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设计教育改变势在必行。工大服装学院充分发挥综合大学优势,构建学科专业共生共融的DX-STEAM服装人才培养框架,建立跨学院的DPX课程组,将设计作为链接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纺织工程等学科的纽带,为新技术与新想法提供支撑,同时分享了工大近年来在数智化方面所取得的教学与科研成果。
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正教授解读到,服装学科交叉是未来教育的大趋势。?这一趋势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包括服装学科在人文科学范畴内的交叉与融合,比如与文学的交叉、与宗教学的交叉、与历史学的交叉、与艺术学的交叉、与心理学的交叉、与经济学的交叉等;其次是与自然学科范畴的交叉,比如理学、工学、化学、医学、数学、农学等学科交叉。具象交叉的细节主要指创作中的交叉与融合,比如过程交叉、课程交叉、教材交叉、地缘交叉、实验交叉等。??旨在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推动知识整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这种趋势的背后,?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需求。?
金顶奖设计师,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广州芳芳服饰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小燕以个人设计旅程为出发点,与现场观众探讨作为一名时代设计师所承载的使命。她表示,当下时装设计师以设计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不仅传播文化与价值观,还推动着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成为一名优秀时代设计师则需要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坚守初心与使命、注重细节与品质、传承与创新并重、提升专业技能,因此,人才教育要跨学科融合培养,以实训实践教学,探索数智时代设计师与教育革新路径 。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西安工程大学副校长戴鸿教授总结到,今天的会议干货很多,众多学者为新质设计人才培养出谋划策。其实当下特色人才需要具备?人文精神与科技合伦行动力,?通过开拓精神与跨学科学习能力,?彰显设计教育的创想能力与实践智慧。?这便要求设计教育领域不断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现场讨论环节同样热烈而富有成果。与会学界代表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会议相互了解了各院校最新的学术成果,更让他们有机会与同行们深入交流、碰撞思想,并将论坛中碰撞出的智慧火花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不断完善培养体系,为数智时代服装专业特色人才成长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数智时代的背景下,本次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2024年度会议暨数智时代服装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论坛落下了帷幕。但这绝不是终点,而是设计教育迈向新征程的起点。未来,学术工作委员会将带着论坛的丰硕成果,继续推动时装设计教育交流,传播中外时装设计教育成就的指导思想,积极总结艺术、设计院校管理、教学、科研成果,引领时装设计教育培训与创新发展,把握时尚潮流和服装理论研究方向,结合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交流人才培养经验和成果,不断提高设计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服装设计后备人才健康成长和设计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实有效的基础服务,在数智时代的浪潮中勇立潮头!